听新闻
放大镜
在理想之路上求索
2018-04-17 17:07:00  来源:

   2002年初秋,我意外被西安联合大学(现西安文理学院)的法学专业(专科)录取。报到前,身处豫西南偏远农村的我对法学专业懵懵懂懂。迎新会上,初入大学的欣喜还未仔细品味,就被残酷的就业压力击碎了:专科学历低,将来很不好就业;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均要求本科学历!

  都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我们这所以师范专科教育为主、新开办法学专业的大学来讲,大楼有,但却缺少大师级的法学专业课老师。唯庆幸的是,校图书馆里的人文社科类藏书、期刊杂志量大,非常丰富。毕业于西北政法的宪法学魏晓春老师告诉我们,获得本科学历的途径有二:要么通过自学考试;要么在大二时参加全省在校生专升本考试。

  我决意笨鸟先飞,入学第一学期就开始着手准备专升本。专升本考试的科目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而我的高考成绩英语仅76分,语文89分,而两科满分均为150分。这样的成绩怎么迎接一年后的大考?于是,除上课外,我一整天都泡在校图书馆。得知省图书馆藏书更丰富,我又办了一张省图借书证。

  从此之后,“图书馆”终于不再仅仅是三个汉字停留在我的脑海,真真切切走进了我的学习与生活。在这里,我走近了诸多大家学者的思想,上百种专业杂志令我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大一寒假,在回家的火车上,在走亲访友时,在街道上遇到熟人,经常会被问及在哪个学校读书,学的啥专业。虚荣心的促使下,红着脸的我往往会回答说是在西北政法学法律,引来大家羡慕的目光:“嘿,好学校,将来都是公检法的干部!”“名校,名校啊!”唉,咱是“赝品”啊,心贼虚。现在回头看,人的虚荣心,真的是让人非常难堪啊!

  西安举世闻名风景名胜很多,但在西安求学的前后五年,我一个景点也没有去,也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既窘于经济原因,更源于我一门心思筹划如何能够戴上西北政法的校徽。

  计划没有变化快。2004年春季,专升本招生重大改革消息公布,人心惶惶。这个消息就是:自2004年始,专升本考试设在大三;2005年的招生计划、考试时间均待定。一时间,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真假难辨。有人说,往年的专升本招生大户西北政法学院说了,他们的专科生近千人,不招外校的;也有人说,2005年全省法学专科毕业生至少有5000人,专升本计划招生仅100人;还有人说……

  咬咬牙,我也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当时的心绪乱得很:即便招一万人,如果成绩低,那咱就站在了一万人之外;假如有校内生与校外生两个分数线,只要咱分高,还是会被录取的。咱掌控不了招生政策,勤奋努力是取胜的唯一法宝……万一,考不上咋办?那也无怨无悔,毕业后就跟着大姐去南方打工。经过反复揣摩,又与父亲在电话中沟通一番,我决意全力加速向专升本发起总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将英语基础打牢,在雁塔西路中山书城,我精心挑选了一本砖头厚的《高三英语总复习》教师用书。我还找来雅典奥运会中我国奥运冠军们的数十张照片贴在床头,用他们奋力拼搏的奥运精神激励自己。大三第一学期第一天开始,我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在西操场路灯下背英语单词、背古文。上晚自习到11点,一半时间复习大学语文,一半时间复习高中英语。为了戴上西北政法的校徽,一切的辛劳在我心里甜如蜜。

  待将专升本的相关书籍复习五遍之后,我迎来了2005年4月初的专升本考试。三年苦行僧般的求学,尤其从校、省图书馆采掘到了蕴藏人类智慧的富矿,聆听了诸多先贤大师教诲,我如修炼千年的鲤鱼奋力游向了“龙门”。两个月后,我以2分之差与西北政法“擦肩而过”,被延安大学录取。

  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为了考取西北政法的公费研究生,我再次开始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生活。正当我紧锣密鼓备考时,积劳成疾的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半年后,父亲给我留下“天道酬勤”四个字匆匆走了。办完丧事返回学校,班主任劝慰我把对亲人的思念转化成勤奋学习的动力——学有所成,是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纪念。那些日子,一本本书陪伴精神恍惚的我,度过了一个个思父的夜晚,度过了考研失败……

  走出大学校门,大学期间购买的一百多本书,又随我翻山越岭来到秦岭深处的镇安县人民法院木王法庭。无论是去北京、西安等地参加业务培训,还是到郑州、广州等地走亲访友,或每次回老家路过西安转车,我都见缝插针去大型书店转转。离开时,背包中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如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灵,不断开拓着我人生的舞台。

  嚼烂了十余本砖头书,闪电般通过了司法考试。痛饮数桶墨水,下笔如有神,在《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法制文萃报》《西部法制报》《商洛日报》、陕西法院网等发表文章百余篇。回眸这些年来的求学与工作经历,读书成为我不断进步的阶梯,助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梦想。  (时贺新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安县人民法院)

  编辑: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