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上访”,到如今轻按手机就能实现的网络信访,改变的是表达渠道、信息处理方式,不变的还是信访工作下情上达、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功能”, 政府的这个“传统业务”也可以变得很酷。
在1月17日举行的全国信访局长会议上,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表示,信访工作只有积极“触网”,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提升工作效能、规范业务管理。要进一步拓展网上信访覆盖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引领,加强信访信息系统优化和深度应用,用好网上信访平台,提高移动端信访的普及率,推进视频接访。
信访工作“触网”意味着什么?当信访的政府“传统业务”与互联网+碰撞,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变化?
首先,通过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将降低传统信访的行政成本,减轻信访公民的“访累”。
对信访信息进行网络直接分流,降低了事项的层层转送之累,避免上访公民在不同系统的信访窗口之间反复投诉之痛。通过网络反映诉求,可有效化解现实中“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也将促进信访活动中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完善。而且网上信访可以做到“一站式”办公、“全天候”运作,将矛盾和冲突引导到线上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和对立。这是通过信息技术赋权,让信访群众有了更先进、更便捷乃至“全天候”的表达渠道,让信访不再是辛苦颠簸的远行。
目前,各地都在搭建各有特色的信访平台。比如,在去年12月,北京市信访办在全市推广“网上信访矛盾智能化解平台”,提出使群众信访“矛盾不出屋,问题不上交,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网络信访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信息公开,通过信息化促进信访全流程的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以“阳光信访”提升信访的公信力。
其次,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说,公民信访沉淀了海量的“用户数据”,过去因为存在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耗费了太多的行政资源,忽视了不少“沉默的诉求”。信访“触网”,通过PC端、手机端“掌上民意上达”,有效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更关键的是,实行信访互联网+,可以更精准地找出解决社会问题和民间诉求的“算法”。通过对于上访沉淀信息的数据整理、深入挖掘、科学建模以及“用户刻画”,能够在海量的信访案件中找出民生痛点和社会焦点,从而刻画出真实中国的社会肌理,以便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社会矛盾在哪里,政府治理资源就应该向哪里倾斜;社会意见交锋的主战场在哪里,社会治理能力就应该向哪里延伸。信访工作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上访”,到如今轻按手机就能实现的网络信访,改变的是表达渠道、信息处理方式,不变的还是信访工作下情上达、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功能”, 政府的这个“传统业务”也可以变得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