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处理好虚拟财产,亟须跟进的不只是法律
2020-01-10 17:44:00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来源:正义网

  互联网时代,社交账号、游戏账号、购物账号等虚拟财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9年12月的全国首例微信公众号分割案,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二审判定公号价值340万元,四人平分,这一事件让虚拟财产再次引爆舆论。而关于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其背后暗藏的复杂法律关系,多数人并不知晓(1月8日《法制日报》)。

  事实上,全国首例微信公众号分割案,并非虚拟财产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在此之前,就有“90后”电竞选手在综艺节目中给自己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微信、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写入遗嘱。据报道,截至2019年8月底,全国范围内订立遗嘱的“90后”达236人,很多年轻人会将手机支付里的电子财富、游戏账号等写入遗嘱,虚拟财产继承人多为父母。

  “90后”“00后”们都是抱着手机长大的一代人,对他们而言,手机App里的“财富”或许比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所得更为珍贵。随着他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这代人所带来的问题或关注的问题,正在对现有法律发起挑战。如何处理好虚拟财产,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梳理相关报道,笔者发现,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法律似乎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首先,虽然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早已得到认可,但其法律属性究竟是物权还是债权,抑或是其他类型的权利,学术界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其次,2019年12月16日公布的民法典草案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意味着,虚拟财产同样受法律保护。可究竟如何保护?草案并没有更为细致的规定。此外,对于虚拟财产的价值缺少专业的评估机构、用户和网络平台的法律关系难以厘清、相关纠纷案的证据保全或公证难度较大等,也为处理虚拟财产制造了诸多困难。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立法解决虚拟财产处置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大。笔者认为,要处理好虚拟财产,立法先行固然重要,但还不够。

  其一,各种新型案例不断涌现,考验着执法、司法人员的办案理念、智慧和能力。作为执法、司法人员,是否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其二,提供具体服务的网络平台,是否及时发现并满足了用户保护和处置虚拟财产的新需求?相关服务协议是否及时体现?假如对用户相关权益造成了侵犯,监管能否及时跟上?

  其三,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公民开展的法治宣传也应当与时俱进。针对虚拟财产纠纷案中取证难等问题,可否通过强化法治宣传和引导,帮助用户树立虚拟财产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和留存证据意识?

  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恐怕这三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案也需同步跟进才行。

  作者:杨波

  编辑:泰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