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让家风成为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2018-02-06 16:39:00  来源:

   王贯三(1648-1720),字配公,号念庵,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林七集南人。康熙二十五年,王贯三钦差宝泉局,监督钱法。宝泉局是明清两代设立的货币金融机构,隶属户部,专司钱币铸造,设满、汉监督各一人,主事负责监理事务。

  当时宝泉局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铸币炉当天铸造的各种钱币样品,经监督官审查验收后不再记账入库,而是归监督个人调拨使用。仅这一项,每天的进项就相当可观。以前的监督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本钱,户部的一些官吏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金库。

  贯三公上任第一天就破了这个规矩,要求所有样品一律登记入库。许多人对此不理解,以为贯三公沽名钓誉。但时间久了,人们便知道他的廉洁自律是出自本性,而非伪装矫饰。

  五年任职届满,炉头们为贯三公立碑焚香,颂声闻衢巷。因而王贯三也断了一些贪官的财路,遭到嫉恨。还乡时,时任户部尚书的梁清标向皇帝弹劾他:都说王贯三清正廉洁,有人见他正往老家运送上百箱金银财宝。康熙震怒,立刻派人追查。打开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砖头和书籍,官差诧异不解。王贯三说:在京为官二十余载,回乡时如果行李太少,怕百姓说皇上刻薄贯三。

  在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一带,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贯三公告老回乡时,家中居所依然茅茨土垣,无改于旧。白发苍苍的老夫人高兴地从屋子里出来迎接,不小心被低矮的门楣碰破了额头。康熙听说此事,派人明察暗访,确认贯三公是真正的清官,御书“清官第一王贯三”七个大字赐予贯三公。

  康熙四十三年,贯三公奉旨为父母迁葬,返回故里。田居乡野,贯三公杜门谢客,生活也极其简朴。然而,凡宗族有困顿不堪、乡党有苦难疾病者,贯三公莫不竭力周济,即使把夏葛冬裘送到当铺,也感到欣慰。承蒙他惠泽的人数不胜数。

  贯三公常常感念考城是父母之邦,凡是对考城人民有益的事,无不专心研究。整治修固堤防,增加扩大学校,虽费财劳心,不为外人所知,他自己也从不宣扬,不求任何回报。康熙三十七年,贯三公还主持纂修《考城县志》。这是现存考城县志最早的版本,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康熙五十九年,贯三公卒于家,享年73岁。张廷玉为他撰写墓志铭。

  一日,和家人一起,冒雨来到距民权县城15公里的孙六镇河里王村,踏着积水和泥泞,来到贯三公的墓前。历经了无数风雨沧桑的墓碑,被雨水冲洗着,漶漫的字迹,愈发显出岁月的沧桑。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作为贯三公的后人,都应该以他为傲,把他的清操美德,作为楷模,代代相传。

  编辑: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