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守望那一片青青麦田
2018-06-27 10:32:00  来源:检察日报

   在村口等回城的公交车时,我指着一片正在绣穗的麦田问五岁小儿:“乖乖,知道这是什么吗?”儿子歪头想了想,一脸得意:“葱!”

  别说,那一根挨一根怀抱麦穗的灰绿色麦秆儿,个个尖尖的,鼓着肚儿,还真像小葱儿!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不知已远赴海外求学的儿子是否还记得老家的那片麦田?在我,却是不会轻易忘记的。因为,我们这一代农村娃儿,几乎是在麦田里滚大的。

  幼时,为了预防天花,大人们都要给孩子人工接种痘苗。接了种的孩子都要被带到麦田里滚一滚,只有在麦田里滚过以后,大人们才放心。而小孩子一到麦田,就会非常兴奋,不滚得一身灰土一脸汗水是不愿起来回家的。现在想来,那会不会也是一种特殊的防疫方法?沾了土腥儿,闻了青味儿,接了地气儿,种下的“痘”就会更好地成活吧?

  开了春儿,麦苗从雪被子里伸伸懒腰,探出头来,换上翠绿的衣衫,噌噌地往上蹿。大人们背上锄头去麦田里锄地,花花绿绿的孩子们就跳跃在青青的麦田里。小姑娘摘一朵金黄色的油菜花跑到妈妈跟前:“妈妈,看!”妈妈则停下手中的活儿,弯腰亲一下宝贝儿的脸,说一声“真乖!”接着继续锄她的地。小男孩儿在追逐一只白色的小蝴蝶,不小心被畦梁绊倒,嘴里叫着“爸爸——”,象征性地哭两声,伸出手,只等着爸爸撂下锄头来拉。爸爸则从堰头上摘下几朵喝酒花,送到孩子嘴边,孩子张嘴一吸,吸出甜甜的酒味,挂着泪珠的脸上就立刻阳光般灿烂。

  再大一些的时候,放学归来,就要到田里拨猪草了。麦田里常见的米蒿、糊柄菜、毛妞菜、荠荠菜都是猪的美食,人也爱吃。奶奶戴着花镜在草篮子里挑挑拣拣,熬稀饭、煮面条时,便有了碧绿、清香的搭配。蒲公英在我们那个离山稍远一些的地方最珍贵,那一朵朵直立的小黄花更像谁顶起的一口口小缸,人们都叫它“顶缸苗”。要是能连着黑色的老根挖出一棵开黄花的顶缸苗,奶奶定会在眼镜上方露出惊喜的眼神:“娘唉!娃儿在哪儿还拨恁大一棵儿顶缸苗!”于是小心地挑出来,晾晒,麦收时节就会变成场地边一罐儿上好的解渴去火的凉茶。

  外出上学后参加工作,我住在城里,见到不少精心设计的花园,里面栽种着各种娇贵的树木花草,还有大片像麦田一样的绿草地。日子久了,对老家的麦田竟有些疏远了。偶尔出差行驶在高速路上,眼前掠过大片大片闪着阳光的麦田,被高大挺直的白杨划成方格,才能找回一些家乡的记忆,不禁感叹:与城里人为的风景相比,广袤的田野才是大手笔、大气魄啊!

  每年清明节前回老家上坟,在麦田中间划个圈儿,给先人送些银两,跪在田里磕头愿语,我都是万般虔诚的。对故人心怀敬意,对这片青青的麦田心怀敬意。

  远山蔚蓝,杨白柳黄,喜鹊、乌鸦从碧绿的田野上飞过,收拾着人们祭祖留下的供品。眼前的情景常让我想起宋朝诗人杨万里的《麦田》:“无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做地衣,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田肥。”这一年一度的盛宴会永远地留下来吗?

  一次,我参加某美丽山村文化节活动,偶遇一片麦田。那时我的心激动得都要跳出来了。当别人把镜头对准那些拴在古树上的红灯笼或者摇摇晃晃萌态十足的大头娃时,我正陶醉于那片齐齐整整的正在绣穗的麦田中。就像依山临水的臂弯里藏着一块半月形的碧玉,这块麦田的尽头是毛茸茸的远山,高高的山腰上恰好有一辆白色轿车驶过,原来上面还挂着一条环山公路呢!左边堰头上一棵泡桐开了一树紫色的喇叭花,芬芳扑鼻。右边的溪水在田下欢唱,溪边的几株柳树冒出几大团嫩黄色的绿,几棵杨树又是嫩白色的绿,与麦田的一大片碧绿,远山星星点点的新绿,形成深深浅浅的绿,让我看了又看,拍了又拍,实在是太喜欢人了。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我就想找一幅理想的风光图画作为屏幕的封面。下载的美图太美,有种不真实感。别处的风景太远,不够亲切。公园的花草太艳,少了些自然的本真……这天,我终于找到了,那就是这片山水环抱着的青青麦田。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

 

 

  

  编辑: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