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从《殡棺》到《心迷宫》
2018-03-28 11:03:00  来源:检察日报

    “有些事,放在他心里,像石头一样压他一辈子,他一辈子就会对你好。你要是问出来了,这石头就搬到你心里了。”2015年上映的超低小成本电影《心迷宫》,是一部不落窠臼的悬疑类型片。影片通过三个交错发展的故事,描绘出真相被掩盖时人类欲望的本性,以及落后乡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对生命的荒唐漠视。而开头这句话,也好似通用的哲理,把这部电影搬进了你我心里。

  从《殡棺》到《心迷宫》,影片名字虽然作了修改,但导演的初衷被贯之以行。影片中人性的洞见与道德的迷失互相交织、人物情绪的延展和叙事感情的尺度互相拉扯、被无意有形化的放空镜头和被刻意弱化的烧脑情节互相搭配,却难得脉络清晰分明,这一切完全归功于近似乎无懈可击的剧本。

  影片格局很小,河南一个小山村,村里几个小家庭,相互牵扯,自然而然引发出一系列事件。导演把简单性和复杂性全部揉捏在这个小格局中,使得观众在直接和含蓄中各取所需,有一目了然的清楚,也有欲语还休的含蓄。每一个时间节点恰到好处的连接,使得每一个小秘密既有所保留,又为后续做了精良的铺垫,纵观忻钰坤的这部导演处女作颇有克里斯蒂安·蒙吉既视感,有人说感受到昆丁《落水狗》和盖里奇《两杆大烟枪》的风格,也有人说类似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和《11点14分》。总之,这部小众电影,给了我们惊喜,同样也有对象征符号的无限思考。

  电影的呈现手法,其实是剥丝抽茧的过程,而每一部电影的情景推进,其实是以上帝的视角来审视当局者迷的故事角色。就这一点来说,《心迷宫》也不能例外,通过一件物品来推进多条平行叙事线上的人物关系,用平行时空概念填充故事结构。导演玩的就是这种“桌子下的定时炸弹”概念,当然个中高手非希区柯克莫属。

  几条故事线上的时空互为因果,让影片也多少沾染了《记忆碎片》的影子。虽说是旧瓶装新酒,但是这种莫比乌斯环式叙事,也是很考验编剧和导演功力的。影片中三段故事彼此独立,但互为补充和呼应:

  在宗耀故事线中,黄欢骗说自己怀孕让村长儿子宗耀负责,约会时被白虎撞见并企图敲诈勒索,后宗耀失手推倒白虎(以为白虎身亡)便逃亡,恰被路经此处的村长目睹一切,并在二人走后毁尸灭迹。尸体被发现,起先众人以为死的是不知去处的黄欢,后来在附近发现陈自立的身份证,以为死者是陈自立。

  在丽琴故事线中,暗恋丽琴的大壮开车拉丽琴老公陈自立回村,途中意图杀害陈自立却没下去手。此时知道尸体不是陈自立的村长急忙给他打电话确认,却又使得拉屎心切的陈自立从悬崖边掉落,真的死掉了。但是,大壮车里还留着陈自立的拐杖。派出所通知丽琴来认尸的时候,丽琴看到了车里的拐杖,认为是大壮杀死了陈自立。

  在村长故事线中,其间,眼看事态发展越来越乱,于是村长偷出尸体埋在自家猪圈中。得知棺中尸体不是陈自立,白虎的哥哥出了个馊主意,打算让“无人认领”的尸体冒充自己的弟弟从而躲债。自知白忙活的村长拆了猪圈,把偷回来的尸体又偷偷还了回去。良心发现的宗耀企图回村自首,得知了“白虎醉酒抽烟点燃草垛把自己烧死”这个事实。

  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内容则应该凸显形式。说实话,即使这种打破严格时间线的非线性戏剧结构,仍旧需要一群画龙点睛的演员来演绎。为此,几个有着典型农村脸的非专业演员贡献了专业的演技,穿着中山装的古板村长、胡子粗糙头发油腻的小伙、妆发打扮稍显土气的农村丫头,真正演出了一部“乡村纪实片”感,没有扭捏作势的刻意,反而深刻和无可奈何。这也像极了芸芸众生中的你我,平凡、普通,而又天命难违,在莫比乌斯环中寻找起点和终点,却又一次次地失落和挫败。

  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强调,电影影像反映着原物的不在场,因此电影影像具有心像的意向性,是用不在场来表现在场。对于这一点,《心迷宫》本身的不饱和色彩加上大量的空镜头、特写镜头和象征手法(《动物世界》里的猩猩),间接又明确地刻画了人性的丑陋。没有任何的暴躁和煽情,没有高调的感情戏码,能够强烈感受到的只有人性以及关于人性自我、本我、无意识的冲动抑或压抑的刻画。

  当然,有人说最后的自首结尾是败笔,是为了迎合善恶终有偿的中国式理念。但是,除掉结局的正统化、拍摄手法的粗糙以及过多的合理化巧合,对这样一部独立电影,我们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尊重。马宇飞

  编辑:季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