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安山的父亲睡了一夜就再没醒来,那年,老人八十又五。
天刚亮,姜安山在一千里外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呆了半天才哭出声来。老人身体一直很好,平时连个感冒都少见,所以姜安山是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他飞速赶回家,对着父亲的遗体又大哭一场,哭声里有悲伤也有愧疚:自己常年在外,连给父亲端茶送水的孝道都没尽过。
姜家老族长、姜安山的三爷姜尚礼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你父亲这个年纪,在我们老姜家,多少辈人里也没有几个。你父亲是有福之人,生前儿女孝顺,不缺吃穿不受气,走时没受一点罪,这是喜丧,要大办。”“三爷,该怎么办您只管安排。家里的规矩我不懂,但钱不是问题,我出。”
三爷说:“还真不是钱的问题。论人口,我们姜家在姜洼村是第一大族;论出息,你也是周围这几个村出的最大的官。但排场主要靠人,年轻人现在都出去打工了,而且你们家辈分低,按老规矩,比你父亲辈分长的都不能送他。你母亲娘家是小户,没几口人,你弟媳妇娘家也没几口人。总之,没人哪。”
姜安山很为难。他在一家央企当处长,高中同学初中同学小学同学在老家的虽有不少,可自己是党员干部,不能违反纪律招呼他们来奔丧啊。老族长对此表示理解:“组织纪律、乡下风俗都得照顾。但纪委查的是借机敛财,我们不干这事就行。谁都知道,我们老姜家是大家族,本来就应该有那么多人。你父亲一向要强,你是他最大的骄傲,这最后一次,不让他风风光光地走,遗憾!村东刘全顺,只是个乡长,父亲过世摆了五十多桌;村西赵全友,县政协副主席,母亲过世摆了六十多桌。他们在本地工作都不怕影响,你这大老远的,怕什么?”
“三爷说的在理,但我真弄不来人啊!”
“你再想想,你是读书人,肯定有办法。”
情急之下,姜安山想起一个人:高中同学邱万友。此人没考上大学,曾跟着戏班子学戏,现在拉起一个民间歌舞团,专门为婚丧嫁娶开业庆典搞演出。自己出钱,让他搞一帮人来,凑凑人数,烘托一下气氛,应该不违反纪律。
邱万友接到姜安山的电话,表示没有问题。姜安山叮嘱说:“不光是人头,还要有排场,起码三十个花圈,礼金拿出来晃一下,走个形式,我们会当场拒收。至于每个人的费用,你随便开价。”
“这一般情况,去吊唁一趟,不吃饭就走的,每人二百;留下吃饭的,每人三百;充当孝子贤孙,送上老坟山的,每人五百;来回路费也都是你出。别人的礼金我不管,作为老同学,我的一点意思你可别推辞。”
“谁的礼我都不收,你已经帮我大忙了,事后我还要单独谢你。”
邱万友是演员,找的人也都是演员。出殡那天,一帮人搞得又有排场又有气氛,村里人很眼气,三爷很满意。
没想到,回来上班第一天,姜安山就被纪委请去喝茶了。他如实汇报了情况,表示绝对没收礼。纪委领导却说:“那也不行,所谓反对大操大办,不是说你不收礼就不追究了。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花自己的钱也不能奢靡浮华。你先回去反省吧。”
姜安山傻眼了。(胡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