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母亲的眼疾
2018-03-28 09:27:00  来源:检察日报

    母亲八十一岁,眼睛一向不好,今年尤甚。八月的一天,我送母亲去医院检查,诊断患了白内障。医生说需要动手术。

  母亲是一个苦命的人,刚两岁外婆去世。“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小白菜》这首歌就是母亲悲苦幼年的真实写照。我的外公老实本分,智力不高。生在这样的家庭,母亲就像乡间一株无人看照的野草,顽强抵抗寒风冷雨的侵袭,能活下来就算幸运了。母亲两岁多时,双眼角膜发炎,整天啼哭不止,外公不闻不问,由此埋下病根。只要阳光稍有晃眼,母亲眼睛就会红肿疼痛,眼泪直流。

  小时候,我并没有注意到母亲的眼睛与他人有异。那时,生产队派工,母亲与女社员一样干活,铲地除草、种豆护苗、割麦收稻……样样在行。晚上收工回来,忙完一家八口人晚饭,安顿好鸡鸭牲口后,母亲开始做针线活儿。

  破烂的瓦屋下,一灯如豆,四壁清辉。母亲倚在饭桌边,借助墙上煤油灯发出的昏暗光亮,缝补老老小小的破旧衣服,她鼻尖差点就挨着衣物了,聚精会神,我们以为那是为了将针脚做得更细密、更扎实,哪知是她眼睛出了问题。由于从未用过眼药水、眼膏之类的保护药物,时间久了,眼睛干涩疼痛,每每这时,母亲用手揉揉,闭目养神一阵子后继续干。我们劝母亲歇息,她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并讲一些做人的朴素道理。

  忙完补衣,又得做鞋。总之,母亲一年四季有忙不完的针线活儿。常常一觉醒来,我看见母亲还在黯淡的煤油灯下穿针走线,忙碌不停。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清贫寡淡的日子,被母亲缝补得严严实实,我们得以快乐成长。

  千帆滑过,岁月逶迤而去,清风明月擦过时光的发梢,母亲也迈向了人生的暮年。而她的眼疾,却越来越严重,我们带她看中医、问西医、点眼药、擦眼膏,均不见好转,黑暗一步一步向母亲逼近。

  眼睛不好使给母亲生活带来的不便可想而知。她不敢出门,因为看不清马路往来的车辆;她不愿走亲戚,面对桌上佳肴怕伸错筷子。母亲待在家里,就算熟悉的儿孙经过眼前不言语也分不清长幼。由此,母亲产生悲观情绪。我逗她开心:“妈,我就是你的眼睛,需要什么给你拿。”每次吃饭,我总是挨着母亲坐,不停给她碗里加菜添汤,尽最大努力让她安享晚年。

  今年夏天,母亲的视力愈加模糊,眼睛几近失明。黑暗是所有生灵害怕的。我再次把母亲送去眼科医院做详细检查。这次诊断结论是,除了原有的角膜有痂痕外,双眼患了白内障,另有2000度高度近视。医生说,做白内障和近视手术,能恢复一部分视力。

  母亲听说要做手术,起初有些不愿意,她说:“都这么大岁数了,算了吧!免得花几千块钱。”我和妻子左劝右劝,母亲总算同意了。过后,她又担心手术疼痛,扭扭捏捏,反反复复,真像个小孩子。

  动手术那天,妹妹一直陪着母亲。因病情复杂,母亲手术花了两个多小时。出来之后,我问母亲疼不疼,她说不是很疼。待医生过来打上吊针后,母亲叫我,我过去,俯下身,听她说:“我这里有三四千块钱,你拿去交手术费。”“手术费我早交了,那个钱你和爸爸拿去买衣服,自己要舍得花。”我有些生气。因为母亲手里的钱,都是我们平时给的零花钱,她一直积攒在那里。

  母亲手术后有并发症,天天复查、上药、输液,视力恢复缓慢。直到一周后,母亲终于可以看见两米之内的物体了,心里甭提多高兴。

  眼睛是心灵的一扇窗。母亲眼睛明亮了,不再顺着声音触摸世界的原貌、人物的悲喜了。那一刻,我看见,幸福,正沿着母亲眼角眉梢荡漾开去。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编辑:季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