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办案趣事
2016-12-12 16:21:00  来源:  作者:姜堰区院副检察长 宋祥网

  我是1992年8月从教育系统调到姜堰检察院的,从事检察工作的日日夜夜、岁岁月月,我经历了许许多多值得回忆、值得记取的事件,这其中发生在2000年,也就是整整15年前的一件办案趣事至今时时让我想起。 

  那年8月下旬,我和同事去古城扬州调查取证,也许是案情时隔太久的缘故,犯罪嫌疑人的记忆也是不很准确。我们要找的证人叫章宁,家住扬州,是北京某报社驻扬州记者站记者,现已退休。临行前,我们打电话向北京那家报社了解章宁的现况,报社口气坚定地答复:“扬州站已撤掉,曾经有一个记者,叫夏林,70多岁,不姓章而姓夏,非彼‘宁’而此‘林’。”我们想,可能是犯罪嫌疑人把姓记错了,名嘛,属同音现象。 

  到了扬州,我们通过当地公安部门查到夏林的住处,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找到了夏林,这是一位年近八旬、有着60年党龄的离休老干部,擅长写作,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被北京那家报社聘为驻扬记者,多年来笔耕不辍,发表稿件四五百篇,被扬州市委评为“老有所为的优秀共产党员”,当我们问及案件中的有关情况时,夏老一口否认。然而,犯罪嫌疑人竟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到底怎么回事?带着疑惑和不解,正要和夏老道别时,我们猛然醒悟:“扬州有没有个叫章宁的岁数大一点的记者?”那瞬间,我们的思维跳出北京那家报社这个局限,夏老想了想,说:“是有一个,但不是立早‘章’,而是弓长‘张’,不是列宁的‘宁’,而是双木‘林’。是扬州某新闻单位的记者,也是离休干部。”但夏老又非常肯定地说:“你们不要去找,这个张林,我清楚,他不会扯到这事上。” 

  晚上回到旅馆,我俩一合计,认为夏老提供的情况很有价值,犯罪嫌疑人讲的也是章宁,同这个张林,名姓同音,职业、年龄都相符,多半是犯罪嫌疑人只记住了姓名的音,而没有留意字。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赶到扬州那家新闻单位,经向办公室主任打听,确有张林其人,是该单位的离休干部,刚过古稀之年,建国初期就从事新闻工作,是该市知名的老记者,但不巧,张老这天外出办事,晚上回来,等到夜里九点多钟,我们才同张老联系上,约定第二天见面,总以为,这回事情该办成了。殊不料,次日同张老交换情况时,张老不假思索地说:“弄错了,你们要找的可能是另一个章宁,立早‘章’,列宁的‘宁’,60多岁,是北京某报社驻扬州记者站记者,但好像不是你们说的那家报社,具体报社名称说不上。” 

  张老讲,此人四五年前与之打过交道,住地只能是大概的印象。咦,这倒好,从最初犯罪嫌疑人交代的章宁到夏林再到张林,现在又回到章宁上来,就像做了个圆周运动似的,这回不会再错吧,凭感觉,要找的“真人”就要出现了,然而真人就是难露面,我们到公安机关调人口信息档案,并无这个年龄段的章宁,无奈,循着张老的模糊记忆,我们在偌大的居民生活区走访问询,通过居委会翻阅去年人口普查资料,均无结果。 

  山穷水尽之际,常常是柳暗花明之时。我们定了定神,调整了思路,张老的记忆不能肯定,但大体方位不会错,会不会在马路对面不远处的另一个生活区呢,去看看,碰碰运气——这回终于推开了成功之门,遇上一位热心的老居委会主任,她对本区的住户很熟悉,根据我们的介绍,她想了又想,说:“有这么个记者,60多岁,不过真名不叫章宁,章宁是他的笔名。”难怪,公安人口信息上没有这个章宁,难怪电信部门的“114”查询台没有这个章宁,总算找到了要找的人,这个笔名叫章宁的人,是北京另一家报社驻扬州的记者,今年67岁,身体挺硬朗,退休多年,仍然四处奔波搞创作。在我们说明来意后,章宁配合我们核实了有关情况。 

  这趟扬州之行意外地遇上夏老和张老,虽然他们莫名其妙地被卷进来,但对我们丝毫没有责怪之意,相反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积极的配合,我们油然而生敬重之情。事后,我们专门打电话向二老说明了情况。 

  时间如梭,如今已经整整15年过去了,这些年里,我们经历过不少办案中的艰难曲折,也亲眼见证了检察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我也从当初的一名检察新兵,成长为院党组成员之一。如今,我们的办案条件和信息化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对每一起案件事实和细节的孜孜以求,这已经成为了我们泰州检察人的精神DNA,引领着我们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大道上义无反顾,阔步前行! 

  编辑:jcw_tz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