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被阉割者的绝唱
2018-04-17 16:41:00  来源:

   

  《绝代妖姬》海报

  比利时导演杰罗寇比奥(1941-)于1994年拍摄的电影《绝代妖姬》曾唤起人们对“阉人歌手”的关注。影片中的法里内利,真名卡尔罗·布罗斯奇(1705-1782)是十八世纪的一位意大利名歌手,也是歌剧史上最杰出的歌唱家之一。他是阉人歌手,也就是为了保持男童音色和广大的音域而在青春期之前阉割的男歌手。阉人歌手能唱出男童声和女高音的音质而同时具有成年男子的肺活量,其声乐效果独特而惊人。

  在阉人歌手出现之前,阉割被作为一种征服、奴役或刑罚的方式就已经实行很久了。至于歌唱,早期的拜占庭帝国中已有太监歌手的存在。在西元400年左右的君士坦丁堡,就曾有一名叫布里森的太监来掌管拜占庭的唱诗班,但是我们不确定布里森本人是否会唱歌。到了第九世纪,太监唱诗班的存在就已经是众所周知了。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在1204年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太监歌手的命运并不明确,直到三百多年后他们重现意大利。太监独特的歌唱能力,应该是很早就被发现了,只是尚未被正式地训练并使用于复杂而难度高的音乐。阉人歌手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中,但准确的时间无法考证。不过,到了1558年,西斯汀教堂的唱诗班里确定有阉人歌手。他们和之前的太监歌手不同,太监歌手是在皇宫里工作,兼职歌唱。阉人歌手则是为了华美的声音而实行阉割。

  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音乐,给阉人歌手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个时期的音乐,无论是器乐曲还是声乐曲,都有华丽的旋律和很多的装饰音。记谱方法、作曲技巧、演奏方式和乐器的发展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大大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在巴洛克时期发展而完善的乐种有歌剧、清唱剧、神剧、协奏曲和奏鸣曲。许多在巴洛克时期发展出来的音乐用词和概念,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在使用中。

  阉人歌手对观众有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我们若能揭开这个谜,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播。他们的魅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模仿的,首先他们在生理上就不是常人,而这种异常的生理状态,使他们可以发出一般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没有办法发出的声音,既有女声的柔和,又有男声的力度。阉人歌手可以唱很高很长的音,并且可以掌握很多的装饰音。

  阉人歌手的外貌也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这种性别的模糊对当时的观众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为上帝服务”只是一种借口,谁有权力决定一个人身体的命运呢?阉人歌手不会因为保持“纯净”的童声而更接近上帝,但是他们比一般人也许会有更多的痛苦,更深刻地体会到孤独、无助,而更加深刻地体会生命。苦难若是没有打倒一个人,往往会通过精神上的提炼而使他升华。一个有天赋的阉人歌手,必定能将他的精神力量,通过他非凡的身体,通过音乐,传达给观众。阉人歌手不仅仅是保存了童声的成人,也不仅仅是有女性声音的男人。他们超越了人的定义,除了他们自己,别人大概没有办法想象这种存在是什么样的状态。

  阉人歌手虽然被剥夺了常人的生活,却拥有了常人没有的能力。他们似乎可以用不完美的身体去接近神圣而完美的东西。他们令观众感到好奇,既陌生又熟悉。也许他们对观众产生的,比音乐方面更大的影响,是激起他们内心未曾挖掘过的一些情感。

  在巴洛克时代,阉人歌手一旦成名,就像现在的名歌星,处处受崇拜,也能赚很多钱,并且有机会出入皇宫,和贵族在一起。于是,很多穷人不惜给他们的孩子动手术然后送去学唱歌,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养活父母。十八世纪时,大约有十万男孩被阉,当然只有非常少的孩子能成为歌唱家。当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被创作出来的同时,许多孩子牺牲在贵族的畸形品位和穷人的危机中。

  天主教会是阉人歌手最大的雇主,然而天主教的教义本身却禁止任何损坏身体的做法,阉割的行为都是暗中进行的。根据记载,在意大利,做阉割手术的人其实是感到羞耻的,他们不愿意实行手术,就把孩子送到另一个省去做。

  为了培养一个名歌手,对数以千计的孩童造成永久性的身心伤害,这些孩童长大后若是成功,在教堂里歌颂上帝,这对教会来说又是多么的讽刺!然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世纪,不得不令人为人类的疯狂反思。阉人歌手非常受欢迎,这使得教会对阉人歌手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阉人歌手,就没有集会,教会就不能繁荣。

  没有在歌剧界崭露头角的阉人歌手,假如天赋不错,能在教会的合唱团谋得一职,可是由于他们被禁止结婚,也能从外表被认出与常人不同,在社会上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很多阉人歌手遭到凌辱,而且随着他们名气的增长,对他们的憎恨也不断增长。有些人责怪阉人歌手勾引男人,但却对阉割他们的行为视为当然。

  十八世纪末,阉人歌手的数量减少,他们不再是名歌星,只有少数继续在教会演唱。随着社会环境和听众喜好的改变,大家不再风靡阉人歌手。十九世纪,浪漫歌剧的兴起和美声男高音的流行,逐渐把阉人歌手推到社会边缘,音乐界有了新的名歌星。

  1861年意大利统一之后,意大利采用了法国的法律,正式禁止以培养阉人歌手为目的做阉割手术。1878年,教宗禁止教会雇用新的阉人歌手;只有在西斯汀教堂和罗马的一些教会,留下几位阉人歌手用他们特殊的声音为宗教服务。1922年,最后一个阉人歌手亚历山卓·莫雷斯基去世。莫雷斯基曾在梵蒂冈的西斯汀教堂任职,管理教堂的唱诗班。他在1902年为伦敦的“留声机打字机公司”录音,是唯一留下录音的阉人歌手。他的声音不能代表曾为名歌星的阉人歌手,因为他从未受过歌剧训练,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一种超越普通人范围的声音。

  从前巴洛克歌剧中写给阉人歌手唱的角色,现在都用假声男高音或女高音来扮演。音乐仍旧美妙,但是少了怪异和辛酸。其实,“假声”并不假,只是用声带的上端去演唱而已,每个男人都有这个能力。当今的假声男高音,能够将巴洛克音乐诠释得非常好的,包括德国的安德列亚斯·舍尔、法国的菲力浦·加鲁斯基,以及美国的大卫·丹尼尔斯。初次接触巴洛克歌剧,韩德尔的歌剧《凯撒大帝》是很好的入门,属于“俗乐”。“圣乐”(也就是为教会演奏的音乐)方面,巴哈的《约翰受难曲》、威尔第的《圣母悼歌》都是非常容易接受而且优美的曲目。

  电影《绝代妖姬》中的天籁之音,在现实的人间的确没有,是运用了数字技术把几个不同声部的男声、女声和童声混合制作而出的。三百多年前声名卓著的意大利歌唱家法拉内利的歌声,已经永远地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阉人歌手的出现、兴起、衰退和淘汰,都证实了人类在残害、创造、容忍、超越限制的潜力,令人惊叹与悲伤。阉人歌手已经成为历史,为他们谱写的音乐却流传了下来。他们的痛苦已经不再,他们在痛苦中提升的精神却感动过许多人。他们就像已经逝去的星辰,把星光留给了天空。身在21世纪的我们,可以在没有人身摧残的环境中欣赏到巴洛克音乐的精髓,是多么的幸运与幸福。

 

 

  

  编辑: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