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于提出自以为切合自己的各种问题,之后苦苦寻求答案。然而有趣的是,答案其实一直在,它在风中飘荡,不管你看到还是没看到,不管你愿意看还是不愿意看,它就在那里,飘在人们抬头即能看到的天空中,埋在人们不愿警醒的内心里,只是欲望掩盖了它,感性蒙蔽了它。
对于一只鸽子而言,怎样才能“在沙滩上长眠”;对于一个人而言,怎样才能够“获得幸福”;同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世界而言,“炮弹”怎样才能“被永远禁止”,和平怎样才能被真正拥有?一次次追问,一次次苦寻,似乎答案只在别处不在内里。
人生在世,秉道而行。何为“道”呢?遵道而行,不为利欲所迫,不为情私所诱,不再盲目寻问“多少次”“多少年”,敢于正视自己、敢于批判自己,从迷茫走向真实,从虚无走向存在。那么面对唾手可得的答案,为什么人们选择了迷茫?情谊所迫,利益所迫,社会所迫。这就是理由?这就是人违背真相,乃至背叛自我的理由?道已显现,为什么人们选择视而不见?那是因为,那柔软的脊背尚未刚强,那骨鲠的舌头尚不能委婉,那批判的目光尚不能被用来审视自己。对事实的恐惧感,让很多人不敢再向前迈上一步,不敢亲自去面对耀眼的真理,因此,选择了“迷茫”,作为自己的遮阳板。
一个孩子,要在多少个午夜中彷徨,在多少缕夏风中怅然后,才能最终成熟呢?人总是处在成长之中,有些事,可以选择不看见;有些话,可以选择不听见。即使生着比谁都更闪亮的眼睛,只要一抬头就“能够看见天空”;即使长着比谁都更灵敏的耳朵,稍一侧耳即能“听见人们哭泣”,但仍然装作看不见、听不到,追求名义上的独立和肤浅的主见。当揭开表面的厚重,留下的就只有柔软和泡沫。然而,怎样才能卸下伪装、遵从自我、面对内心?答案,它就在“转头”即现的眼前飘荡。其实,并不是我们无法解答,只是内心深处懦弱的自我在刻意闪躲罢了。
作为人,对既成的事实尚有抵触,更不用说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的各个国家了。回首刚刚开始的二十一世纪,在我们视线所及的范围内,人们的生活越发的幸福美满,大家的笑颜越发的多见了。然而,在那么多我们没有着眼的角落,腥冷的风仍在劲吹。伊拉克政府门前散乱的废石瓦砾是否已清理干净?欧洲恐袭造成的恐慌是否已经平息?我们的脑海中时常会闪现出一个画面,被战争蹂躏的街上,一个可怜的儿童目光呆滞地站在那里,眼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却看不到一点点希望。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要把战争强加于人?战争可以避免吗?一些国家披着所谓“自由、真理”的华丽外衣,用推行自己所谓的“价值观”、维护自己所谓的“利益”作出了所谓的回答。而真正的答案,却在这些国家的上空飘荡。正像鲍勃·迪伦所说的“我认为最有罪的,是那些看到不对的东西,心里也知道那不对,但就是不愿正视的人”。
不管世间何种真理,总要经历酷暑严冬,暴露在炙阳寒风中,经受最切实的审判。
人啊,你有多少次,想要看清路的另一头,连接的风景,却故意将视线模糊;你有多少次,想要聆听墙的那一边,奏鸣的曲目,却故意将耳朵掩住;你又有多少次,想要坦率而真切地握住废墟里颤抖的手,却一咬牙,模糊视线向反方向跑开?学会珍惜,然而要珍惜些什么?难道是堆积成山的战利品?接受和好,但是和谁和好呢?难道是战场上已然冷却的尸骨?当然不是。
我们身边总会有很多疑问,事实上,我们早已知道答案,但有时却在逃避。知行合一,不忘本心,坦诚接受,不失初衷。如果已经有了答案,就矢志不渝地做下去。请不要继续在答案面前保持迷茫。你是否想看清楚呢,我的朋友?那么,在你抬头仰望时,就请放弃心中沉重的不甘。强词夺理永远无法代替接受真相,刻意闪避永远无法逃过现实检验。
答案,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伸出手,就迎来了结局,或许会得到问题的正解,又或许会迎来事情的真相。所以,没有必要犹豫地做选择题,更没有必要躲此闪彼,非是即否,何不面对现实?放弃刻意的无视或狡辩,才能最终获得不置可否的答案。(于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