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的三封家书
2016-12-12 16:26:00  来源:

  我的祖父是1948年参加革命,年少时经历过解放战争。在我的印象中,祖父话不多,经常伏案,在灯下书写着什么。一支黑钢笔、一本蓝色印花封皮的《纪检手记》,记载了祖父那段无声胜却有声的光阴。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祖父从未与我们谈及工作。听父亲讲,祖父是1996年被组织定为的离休干部。建国前他栓过盒子枪、建国后也干过侦查,当过公安排头兵,尔后又曾在商业系统摸爬滚打了半辈子,打过杂也坐过办公室。然而时间最长、对祖父为人处事方式影响最深的还是他将近10年的纪检工作经历。“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仅是祖父“十年纪检人”的真实写照,更加成就了传承家族的“百年纪检魂”。 

  祖父一生节俭,对子女的管教也是直接而严厉。祖父很“霸道”,总是将他那一套理论强加于人。小时候的我们对祖父的印象只有“畏惧”二字,生怕一个不对,头上就被开了一个“包”。祖父也很“固执”,时代虽在进步,但祖父的生活习惯却丝毫没有变。他既不会使用电话,又不会接听手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渐渐懂得,他对后辈的疼爱,不但体现在碎碎念的“嘴上”,而且愈发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淋漓尽致。我从祖父身上获得的“受益”多如牛毛,但影响我最深的还当数那“三封家书”。 

  记得那是2011年12月6日,正在读大三的我被法学院党组织推选入党。这天,我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当天中午我便意外地收到了从老家来的信。信的字数并不多,但却为85岁的祖父亲手所写,具体的内容现已回忆不起,但大致意思是我是家里第一个入党的大学生,祖父很为我高兴,期盼我能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产党员。收起祖父的来信,我心中荡起涟漪。那时候就暗暗告诉自己,要对得起党,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第二封家书收悉于2013年5月,当年我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在南京参加培训班,备考公务员面试。老家此刻的来信仿若昏暗混沌天空里的一道彩虹,带给了我无线希冀。我满怀欣喜,一眼便认出了祖父那工整的字迹,内容清晰:“无论孙儿这次是否成功,定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社会人。”87岁老人在灯下颤颤巍巍的身影、一笔一画镌刻的痕迹仿若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备考的压力、思乡的心情、感念祖父的激动一下子击溃了我的心理防线。拭干泪水后,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发掘出自身的“洪荒之力”,用实际成绩回报祖父的关心。那年我成为班级内唯一一个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的女生。 

  祖父的第三封家书出乎意外。2014年2月,我与丈夫刚刚完婚。新婚期间,我在部队暂住了一段时间。期间再次收到祖父的来信。这次收信人却成了我的新婚丈夫。打开信封,还是祖父熟悉的字体,祝福我们同时,对我俩提出了具体要求:“一个在检察岗位,一个在部队一线,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一定要守护住心中的那道防线,不忘初心,做一个堂正、清白之人。”祖父的第三封家书虽没有千言万语,但却胜似万语千言,成为了我们最好的结婚礼物。实践证明,老人的“纪检信条、人生哲学”成为了指引我们工作方向的“引航标”。      

  去年下半旬,丈夫受单位指派去河南退兵。期间,曾有一家父母不远万里找到丈夫,表明他们儿子不想被退的意愿。 各项检查显示,这位新兵体检合格,确无被退回的理由。对方父母不知从何渠道打听到儿子出生不久,便悄悄在丈夫的文案包里塞了一个小锦盒,后被丈夫发现,里面是一副做工精良的黄金对环。丈夫想都没想,多方打听、辗转迂回特地送还上门。事后,丈夫将事情来龙去脉告诉我:“还记得咱结婚时祖父的那封信吗?即使这个小家伙能够留下来,这‘纲纪’当真也是碰也碰不得的啊!” 

  今年暑假某个周末的下午,我照例带着3岁的儿子回老家看望老人。轻轻推开虚掩的院门,只见夕阳的余辉静静洒落在祖父胸前,老人静静的躺在摇椅上,手中的大蒲扇已掉落于地,鼻梁上的老花镜也散落在旁,但未被遗忘的仍是他手中紧紧攥握的《纪检手记》。我悄悄拿开书本,随手一翻,发现随处可见祖父圈点的字迹,书的内衬页上赫然填注着那句成茧的话:“堂堂正正做人 清清白白做事。”我望着一旁年幼的儿子,心中充斥着满满的感动,我想:这样的纪检信条、人生哲学不仅影响了祖父一生,她还必将成为标志家族、代代传承的精神丰碑。  

  编辑:jcw_tz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