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检察人,我们时常自省:办理案件就是办理别人的人生,必须公平正义,严谨细致。而每每回忆起自己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如山铁证的背后,还有很多关于人性、家庭、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冷暖,有些令人唏嘘,有些令人感慨,有些令人欣慰,也逐渐融入办案者的人生,让我们学会悲天悯人,情法兼顾。办理案件,不仅是办理别人的人生,也在不停地塑造着我们自己的灵魂。即日起,我们推出“我的案件我来说”栏目,让检察官们把办案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讲出来,回忆自己成长,见证法治进步。
今天第一期主讲人是
刘青青
泰州市海陵区检察院员额检察官
控告申诉业务负责人
长期从事刑事检察业务工作
公开听证会上他息诉罢访
“检察机关的答复在理,我很感激,愿意息诉息访。”公开听证会上,刑事申诉人小李的最后陈述,让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
2020年3月12日,我院收到小李的刑事申诉状。小李是一起诈骗案件的被害人。2017年,小李向张某、严某借了10万元高利贷,月息高达15%,还被收取所谓的“家访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具有高中文化的小李在仅借款10万元的情况下,分别与张某、严某签订了借款金额为10万元的借条。后来,小李逾期4天还款,张某、严某遂持另一张无还款记录的借条向法院提起虚假诉讼,要求小李及担保人小王(小李女友)承担还款责任,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法院均判决小李败诉,随后小李远走他乡,留下女友小王独自还款,至案发已向张某还款3.2万元。
张某和严某终因犯诈骗罪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小李的申诉理由是一审判决畸轻,张某、严某是恶势力套路贷,应当从重处罚。收到小李的申诉状,我第一时间向案件原承办人了解情况,才知道在判决还未生效时,小李就来过检察院申诉要求抗诉,原承办检察官也已答复过不予抗诉,并向小李说明了不予抗诉的理由。时隔三个月,小李没有新的理由,为何再次申诉?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小李的申诉,以后可能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申诉甚至引发涉检信访。
也许是一名“控申新人”的闯劲,也许是刑检十年工作经验让我坚信没有说不透的法律规定,我决定自己再审查一遍原案,将案情吃透。就在案证据看,一审判决量刑适当,程序也合法,并不存在量刑畸轻或者程序违法的问题,张某、严某通过虚假诉讼诈骗到手的3.2万元也已退出并发还了小王。小李不断申诉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小李人在外地,又是疫情期间,我没办法第一时间找小李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只能在电话里向他做7日内程序性回复并进行简单沟通,嘱咐他回泰州后到检察院详谈。清明节前,小李回泰祭祖,下午3点到达扬泰机场,4点半便来到检察院。背着厚重行李包的小李风尘仆仆的出现在检察院门口,虽然带着口罩,依然有着掩饰不了的憔悴和戾气。谈话室里,我努力让自己从公诉席上指控犯罪的强势者转变为一个耐心的聆听者,一步一步引导小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原来,小王和小李已经相处七八年,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因为此案,小王误以为小李联合张某等人谋其财产,和小李提了分手,让小李百口莫辩。小李认为一切的源头都是张某和严某,只有对张某和严某从重处罚才能解气。
摸清了小李的真实心思,我就决定对症下药。我给小王打了个电话,以检察机关的立场向她解释案情的始末,替小李澄清误会,让小李放下对司法机关的抵触心理。然后,我就量刑轻重问题向小李作释法说理,小李仍不服,在征得小李同意后,经院领导审批,我们决定召开公开听证会,为小李指派诉讼代理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组成听证员团队。听证会上,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小李的申诉事由一一进行解释,讲清案件事实、法律规定、量刑依据,听证员从第三方中立角度对小李进行普法宣传,并指出小李在借款过程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自身过错责任等问题,诉讼代理人在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后,当场建议小李息诉罢访,最终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
一切看似很顺利,但中间付出的努力是旁人无法预知的。程序上怎么办理,公开听证能不能达到案结事了的效果等问题,作为“控申小白”的我,需要查阅大量的法律法规,学习省院、高检院内网上相关案例,请教同事以及上级院领导。因为小李在清明节后回外地,为一次性解决小李的诉求,避免申诉人多次长途来回奔跑引发更大的矛盾,我们决定在清明节之后就召开听证会,此时留给我们准备公开听证的时间只有4天,期间还包含了3天清明假期。4天时间里,我需要沟通联系听证员、详细了解公开听证所有的流程、制定公开听证方案、制作听证、答复预案、PPT,并且随时与小李保持沟通联系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所幸,自己的努力也换来了最好的结局。
就小李刑事申诉案,带给我的体会是:要和信访人平等贴心的交流,信访人才会打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了解信访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才好对症下药;尊重信访人的合理诉求,同时对于不合理的诉求也要理性拒绝;释法说理要到位,小李之前来申诉过一次,虽然也答复了,但小李还是不理解,通过PPT把案情经过讲清楚,把法律规定、量刑依据用口语表达出来,小李既能理解也能接受,最后达到息诉罢访的目的。
这么一想,好像找到了一条做好控申工作的准则, 心里也更有数了。
(文中人物,除讲述人外均为化名)
(图为公开听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