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律师与酒
2017-12-27 16:18:00  来源:法制日报

   学生时代的一天中午,刚刚写完诗的我意犹未尽,偷喝了老妈用来烧菜的小半杯白酒(不到一两)。我顿时面色赤红、目如铜铃,怀里紧紧地抱着一个锅盖,时而喃喃自语,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怒发冲冠。父母吓得浑身发抖,喊来了当兽医的表哥,几个人把我强行摁倒在地。不知道表哥给我打了一针什么药,我一直昏睡到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我羞愧万分,发誓再也不碰酒了。

  做了律师,这个誓言顿时作废。不会喝酒的年轻律师就像残疾人,备受歧视和冷落。一些重要的饭局无缘参加,谁也不愿意带上这个只知埋头苦吃、不懂得活跃气氛的呆子。就算是机缘巧合蹭上了饭局,那也是芒刺在背、如坐针毡。

  满桌子的人都在觥筹交错、你就像被打入了冷宫,就像是透明的空气。热闹是他们的,你什么都没有。偶尔,也有比较客气的人主动过来敬酒,你端着饮料就像十恶不赦的罪犯,诚惶诚恐,满脸赔笑,真诚悔罪。

  即使在“酒驾入刑”之后,不会喝酒的律师在饭桌上也是很尴尬的。如果不喝上一点酒助兴,话题就很难打开。每个人都小心谨慎地遣词造句,言谈举止滴水不漏,整个饭局显得沉闷无趣。

  一旦端起了酒杯,局面顿时改观。平日里不苟言笑者,也开始说段子、吹牛。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下,大家由陌生到熟悉,由戒备到信任,一些难题迎刃而解,一些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了。

  久经饭局的我,十几年来酒量并无太大进步,几杯啤酒下肚就开始飘飘然,面红耳赤,醉眼惺忪。我的酒胆和酒品,与当年的蹭饭少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饭局上不再有那种不怀好意的人往死里灌我,只为看我当众出丑。我也不会仗势欺人,强迫那些不善饮酒的年轻人喝酒,最多只是试探一下。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如果兴致来了,我还会自得其乐地喝上几杯。醉酒之后拿起手机,流窜到各个微信群发一圈红包,然后倒头大睡,鼾声如雷。做律师的时间越长,工作压力越大,积攒下来的心事越多,就像歌里唱的“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很多时候根本不用他人劝酒,自己就主动端起酒杯喝。

  我对酒的态度转变,由抗拒到接受再到享受,就像我对很多人、很多事情的态度一样。有时候也会喝到“断片儿”,第二天醒来看到自己身上有莫名其妙的淤青,忘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多数时候还是酒醉心明,不过是借着酒劲儿,把憋在肚子里的话倒出来而已。作为律师,醉酒是可以的,但不能失态,就算烂醉如泥也要咬牙挺住。

  经常有年轻的律师问我,不喝酒的人是不是没法干律师?从关联性的角度来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些律师滴酒不沾,业务也做得很好,尤其是一些从事非诉业务的律师。

  然而,在很多的情况下,喝酒是有助于律师业务拓展的。年轻人刚刚走向社会,除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还需要结交朋友,需要获得前辈的关注、上司的认可。在聚会的场合里,没有酒精的加热,破冰的过程要慢很多,需要我们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众人皆醉你独醒,怎么与他人融为一体,推心置腹地交流呢?如果不是酒精过敏,如果自己可以控制,在饭局上可以适度喝一点酒,以示对其他客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打破交流的僵局。

  即将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突然浮现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律师业务中的那些饭局、那些酒,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我们是为了生计在海上漂泊的水手。大海看似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其实暗流涌动、深不可测。大海深处,既有我们想要捕获的猎物,也有与我们争夺的对手。律师的饭局也是如此,看似一片祥和,也许各怀心事。无论收获大小、酒醒何处,“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 易胜华

  编辑: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