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2018-04-23 09:36:00  来源: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之所以这么红,当然离不开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历史积淀,在读这本书时,丝毫感觉不到一丝枯燥或无味。在眼前,那些文字就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那些情节就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在脑中,那些精妙的分析又像是头脑风暴般纷呈,读完之后久久回荡,细细品味。此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生命力,近些年,一些历史故事被写进热销书,被搬上黄金档的电视剧、节目,一些学者因为讲述、解读历史成了“网红”,收到广泛的追捧。这本《万历十五年》也赶上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成为了千家万户书桌上的文化大餐。

  这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卷宗里摘出几个生动活泼的片段,以小见大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运行机理和兴衰之道,蕴含着大道理、大智慧。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篇幅不长,主要描述了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几位代表性文武官员的表现和冲突,由此影射、揭示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 

  这本书的大历史观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写人物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其中缘由并非其个人所致,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他们只是制度的牺牲品。 

  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国家体系是家国同构,讲究尊上敬祖,尊上为忠,敬祖为孝。自古以来,忠孝占据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的礼可以用于治国,孝可以上升为忠。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内户主具有权威是生理中产生的,而君臣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调和了个中矛盾,使得家国一体。成龙的《国家》一歌的歌词很好的揭示了这一道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儒家的道德中做官要清廉,做人得正直,孝顺。但现实却是做官的贪污腐败,做人背信弃义。张居正想改变现状,但无奈根基太深无法撼动。海瑞为官清廉与体制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悲剧命运。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以道德维系的体制,但这种道德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所以当道德与现实相差过大时,人们选择放弃道德,成为“两面派”,开始了明着一套,背着一套。 

  对于万历皇帝,所有人都认为他昏庸无能,但他也值得同情。亲政已数年的万历皇帝虽贵为九五之尊,却事事被他人压制,群臣在立储问题上与他针锋相对,使他最后被迫妥协。在无奈下,他用沉默向百官反抗,开始了长达三十二年的罢工。因此,使中国的国力不断衰败,这让人十分扼腕。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地皇帝没有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利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着活着的祖宗。几百年之后,他带着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体现着命运的残酷。 

  天子无疑是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但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为代表的士官阶层无情之中对皇权是一种约束,不过这种约束是道德意义上的,没有强制力保证的,和皇权的关系是失衡的,这与西方的三权分力是不同的,三权分力讲究平等,而一士官阶层对皇权的钳制则是不平等的。士官对皇权要尽忠、尽孝、尽义,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给予的拘束。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士官对自己也是从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己。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了。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里看,戚继光、海瑞不得善终,张居正死后被鞭尸,也就不足为怪了。 

  封建文化具有以德代法的传统,它所提倡的终极道德理想是为了维护旧的社会统治秩序,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人们虽然口口声声说着道德,但私底下却没有人这么做。现代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正是如此,老人跌倒了不敢扶,以及“小悦悦”事件正是这种道德缺失的具体体现。 

  只加强道德建设并不够,还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学习借鉴西方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法治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但也要抵制那种认为西方法律才是道德的根源的观点。西方所谓的“自由”与“民主”都是抽象的观念,务必经过每一个国家的地理及历史上的因素才行得通。英国之民主即不可能与日本之民主相同,而法国的自由也和美国的自由有差别,所以要具体分析。 

  书中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观点应当远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扯上一个道德的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协。所以,在现代应加强法制建设,同时重视道德作用。只不过不要把道德技术化,要优先考虑法律的作用,这样便不会重走以前的老路。 

  联系到检察工作实际,我们要立足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特殊重要作用。要从法治建设全局出发,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检察监督体系。要坚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更好地保证公正司法,切实保障宪法法律统一正确实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的重大论断,切实当好法治秩序的建设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作者:汤天池)

  编辑:豆颖